青海一只人工繁育秃鹫雏鸟破壳后脱险成活,有望填补国内空白
4月3日下午,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简称:救护中心,又名西宁野生动物园)迎来历史性突破:一只人工繁育的秃鹫雏鸟成功破壳,秃鹫父母由于缺乏经验,4日傍晚开始出现伤害雏鸟的行为,工作人员紧急取出雏鸟进行抢救和护理,至4月24日脱离危险。此前,国内尚无秃鹫人工繁育成活的记录,救护中心有望填补此项空白。

01- 秃鹫破壳:开局不利的“小煤球”
2025年2月8日,两只被救护的秃鹫在救护中心猛禽谷东侧人工巢穴内产下一枚卵。经过54天的孵化,雏鸟于4月3日傍晚18:30破壳。此前,该对秃鹫曾于2022年成功孵化一只秃鹫雏鸟,由于缺乏经验,在破壳第二天将雏鸟抛下山谷,经过工作人员抢救一周后死亡。4月4日傍晚,秃鹫父母再次出现拨弄、踩踏雏鸟的行为,饲养团队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及时了解这一情况,做出了取出雏鸟人工育雏的决定。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何顺福表示:“这一对秃鹫夫妇育雏经验不足,如果不及时取出人工育雏,晚上很可能再次踩踏雏鸟或者扔下山谷,需要果断处置。”

因为秃鹫雏鸟毛色为深灰色,工作人员根据救护中心猛禽命名惯例,给它起名“小煤球”。
02- 昼夜守护:“小煤球”脱离危险
“小煤球”取出时180克,体重基本正常,但其叫声无力、乞食行为不明显,体况虚弱,状态不佳。工作人员将其放入动物恒温保育箱(动物ICU)中,开始了长达20天的24小时不间断护理。至4月24日,秃鹫雏鸟破壳3周,体重达到750克,发育正常,脱离危险,工作人员在天晴时开始带秃鹫雏鸟外出晒太阳。
饲养员袁强:“小秃鹫现在身体各项指标都不错,现在天气也暖和了,以后每天可以给它晒半个小时的太阳,对于它发育是有好处的。它也很喜欢晒太阳,自己把身体撑起来,还尝试扇翅膀。
03- 多年攻关:秃鹫繁育或填补空白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多年来致力于猛禽人工繁育,陆续解决了巢材不足、亲鸟弃孵、极端天气、孵化干扰等技术难题,目前已掌握包括人工巢穴搭建、亲鸟行为诱导、繁育过程监控、育雏期营养调控等核心技术。

2017年,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实现高山兀鹫人工繁育成活,填补了国内空白,至2025年已人工繁育14只,成活12只。在高山兀鹫人工繁育成活的基础上,救护中心逐步开展秃鹫人工繁育技术攻关,2022年实现秃鹫首次孵化破壳,但由于雏鸟先天不足,加之被亲鸟扔落山谷,最终未能成活。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在2017、2019和2021年曾三次人工育雏高山兀鹫雏鸟成功,为秃鹫人工育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煤球”有望成为全国首只人工繁育成活的秃鹫,填补国内空白。

西宁植物园2025年首只高山兀鹫“十三毛球”
何顺福:“猛禽繁殖在国内动物园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救护中心能够在高山兀鹫成功繁育的基础上,再次在秃鹫人工繁育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也展示了救护中心猛禽繁育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青海省在猛禽保护领域的先进水平”。
04-秃鹫人工繁育的生态意义
秃鹫(学名:Aegypius monachus),是鹰形目鹰科秃鹫属大型猛禽,体长100cm-120cm,翼展可近3米。通体黑褐色,头部蓝黑色 *** ,仅被有黑色绒毛,后颈完 *** 出无羽,颈基部被有长的黑色或淡褐白色羽簇形成的皱翎。秃鹫在我国各地均可见,西北地区尤为常见,东南地区较为罕见。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与森林中的荒岩草地、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也成小群,特别在食物丰富的地方。秃鹫主要以大型动物的尸体为食,常在开阔而较 *** 的山地和平原上空翱翔,寻找动物尸体。偶尔也沿山地低空飞行。

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会努力呵护“小煤球”逐渐成长,大约2-3月龄,它将学会站立行走,4-5月龄开始学习飞行,半岁左右体重达到八千克左右,掌握飞行能力。救护中心将继续加强秃鹫的人工繁育工作,努力提高繁育成功率,为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和繁衍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救护中心也将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的指导下,以青海省2025年“爱鸟周”活动为载体,继续加强猛禽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鸟类保护的认识和意识,推动全省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健康发展,助力青海省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原标题:《突破在即: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秃鹫雏鸟脱离险境,有望填补国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