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丨学生举报食堂饭菜有蛆,教育局应该护谁的犊子
4月27日,“学生向教育局举报饭菜有蛆被骂”一事登上热搜。据媒体此前报道,四川广元苍溪县一学生打 *** 到教育局,举报学校晚自习时间安排不合理、食堂饭菜吃出蛆等问题,反被教育局工作人员辱骂。

对此,四川省苍溪县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对相关问题作了回应。其中称,“我局值班人员范某某接听值班 *** 时,在规劝沟通过程中存在言语失范的情形。现已对范某某给予停职检查,并进一步接受教育处理。”
这里的“言语失范”,是不是网传的辱骂?从网友的反馈来看,存在着不同看法。也有媒体报道,涉事的教育局工作人员曾说:“你这个年龄不读书干啥子,我代表你老爸老妈来骂你。”而此次舆论风波的核心问题在于,学校的主管部门该如何对待学生的举报?
对于这些举报内容,也许事后学生拿不出实证,上级工作组当然可以不认定。但是,可不可以想一想,学生为什么会举报饭菜有蛆呢?即使“其他人没吃到”,那么作为对学校重视饭菜质量的一种提醒,有何不可?何必“言语失范”予以回怼呢?
学生向教育局反映或举报问题,是一种权利。而轻视、漠视这种权利的情况,不只是个别存在。先前就有某市一名学生,因举报学校不当补课行为而遭教育局工作人员“别那么拽”的回应。这些案例其实都暴露了教育系统内对学生举报行为的态度问题,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学生权益保护的深刻思考。
学生有问题意识、 *** 意识,体现出一种追求公平正义的萌芽心理。其中也许有幼稚、不成熟的内容,需要教育者耐心呵护、引导,而不是呵斥、打击。
当学生拿起 *** 向学校的上级部门反映问题时,是对对方寄予信任和期待。倘若这时,接 *** 的人“言语失范”,或者辱骂、挖苦学生,这给学生的印象就不只是接 *** “这个人”的问题了,而是教育管理部门的形象,乃至整个“教育形象”。这给学生心灵的伤害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的举报,有责任采取积极的回应、调查。无论如何,当接收到举报信息,尤其是来自学生的“一线信息”,接 *** 的人之一反应都应该是重视,展现积极受理的态度。哪怕最后发现学生的举报失实,也应该是在查清事实之后再给予教育,而不是在接到举报 *** 时就回怼。
针对“饭菜有蛆”问题,当地教育局回应“工作组通过实地检查和走访就餐学生、陪餐教师、陪餐家长代表,未发现该校食堂饭菜存在异物异味现象,未接到其他师生反映类似问题”。回应中所说的这些内容,都是学校应当做到的底线,其实也没有完全否定举报的内容。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就是了,没必要过分针对学生。
食堂饭菜质量的好坏,学生最有权利关心,这种权利理应得到保护。公众对这一事件的期待,不仅仅限于对“言语失范”人的处理,更在于维护学生权益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护犊子也应该是“护孩子”,而非“护学校”。